
1948年9月,曾任军统北方区区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督察处中将处长以及长沙绥靖公署办公室中将主任的文强,被派往淮海战场,出任徐州“剿总”前线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四十多年后,他在《口述自传》中坦言,当时自己抱着侥幸心理:“我不去也不行,但去呢,又忧心忡忡。你讲要准备当俘虏,我还没想过。我们是高级司令部的人,难道还跑不掉吗?”
文强是在程潜为他送行时说这番话的。程潜提醒他:“你去了要小心,我们总是失败,这次可能会被俘。”然而文强最终还是去了淮海战场,三个月后就和杜聿明等人一同被俘,包括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等一百二十二位少将以上军官,还有二十二人投诚、八人起义,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阵亡,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伪装成伤兵逃脱。
展开剩余67%在大战筹备阶段,文强并不认为蒋军必败。蒋介石、顾祝同、何应钦都认为刘峙是一员“福将”,配合年轻有为的杜聿明或可成功。刘峙和杜聿明曾信誓旦旦:“在王耀武手里丢了济南,一定要在刘峙手里收复。”然而上了前线,刘峙束手无策,杜聿明也六神无主。文强在前线只能给他们出主意,但三个建议都未被采纳,甚至引来杜聿明的怒火。刘峙调不动邱清泉和李弥,只能感叹“天亡我也”。
文强并不知道,负责制定淮海战役计划的“参谋次长”刘斐和“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是地下党。杜聿明虽然怀疑郭汝瑰,但老蒋和他自己都不信,只能忍气吞声。文强作为副参谋长,平时很少直接面见老蒋,他出的一些主意,有时被采纳,有时被忽视。刘峙和杜聿明认为文强搞特务居多,战术上有可取之处,但战略眼光不足。
文强的第一个建议出现在黄百韬被围困碾庄圩时。他建议:正面佯攻,同时调两个师迂回包抄,趁夜夹击解围。然而邱清泉和李弥拒绝执行命令,认为兵力不足,正面若被突破徐州将不保。第二个建议是夜战诈败,设伏反击,但解放军没有上当,碾庄圩局势依旧危急,黄百韬最终自杀。
无计可施的文强只好给邱清泉出最后一个主意:固守商丘,确保津浦铁路畅通。文强甚至请邱清泉吃饭,以礼相劝,但邱清泉对建议不以为然。文强自己也清楚:一条长蛇阵已瘫痪孤立,动弹不得,他最终成了俘虏。
整个过程中,文强长期在军统任职,参谋大兵团作战时的三个主意,一个比一个荒诞,前两个让杜聿明和刘峙大为恼火,最后一个虽出于善意,却也显得滑稽可笑。文强最终未能改变战局,淮海战役的胜败与他个人努力关系有限,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复杂局势下的应对尝试,以及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发布于:天津市嘉喜配资-股票开户配资-配资操盘开户-配资网站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