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盐碱荒滩成为全球候鸟的“星级服务站”,而鸟群的翅膀扇动着当地经济发展的新风潮。
记者|吴 雪
视频 | 王 哲
凌晨4点的黄海之滨,微亮的黑夜被无数翅膀划破。
条子泥湿地720亩高潮位栖息地旁,生态摄影师李东明屏息凝神,手里握着的单筒长焦镜头里,一只腿环刻着“Y1”的勺嘴鹬正低头觅食——这是全球仅存约600只的极危物种。远处滩涂上,数十万只候鸟组成的“鸟浪”腾空而起,遮天蔽日。
“十年前哪敢想能有这场面?”李东明轻按快门,黏腻的海风吹来,军绿色的登山帽随风飞起。2014年,李东明初抵此地时,眼前是 围垦的鱼塘。如今,这片湿地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停靠的天堂,单日最高观测数量突破30万只。
盐城地处全球六大城市群之一的长三角,在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区域。条子泥湿地,位于江苏省盐城东台沿海,从城区出发,到海边还要驱车数十公里。如果潮落时分到达,可能还见不到海水。站在湿地岸边,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滩涂。这里在中国沿海,乃至世界都是独特的存在。盐城能守护住这样一块“绿心”,很多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展开剩余91%2025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六周年。7月底,《新民周刊》记者来到盐城东台条子泥,发现这里的生态正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昔日的盐碱荒滩成为全球候鸟的“星级服务站”,而鸟群的翅膀扇动着当地经济发展的新风潮,形成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湿地华尔街”。
盐城,它的一面是绿水青山。落潮留痕,沙洲如画;湖泽河港,纵横交错。最新数据显示,盐城全市森林覆盖面积538万亩,林木覆盖率25.17%,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三个全省最优”。“抬头盐城蓝、四顾生态绿”渐成盐城人的生活日常。
另一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谋生态就是谋发展。在不断擦亮生态底色的同时,盐城也持续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金饭碗”。
黄海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摄影/余乐
保护第一:从盐碱荒滩到候鸟天堂
鸟类的迁徙,残酷而美丽。它从来不是浪漫的旅行,而是生命的冒险。
在条子泥湿地,记者观察到,这里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辐射沙脊群。每当潮水退去,条子泥滩涂上就会呈现一组“生命树”奇观:蜿蜒的潮沟如巨树根系蔓延,人称“潮汐森林”。这不仅是自然奇景,更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不可替代的“加油站”。
在条子泥一期垦区,一道28公里长的堤坝划分出两个世界。堤坝西侧是10.12万亩已开发区域,东侧则是300多万亩原生滩涂。涨潮时,整片滩涂隐没于海水之下;退潮后,则成为候鸟觅食的天堂。
“五年前,我们打造了‘720高地’这个国内首个人工候鸟高潮位栖息地。”记者从江苏东台沿海经济区管委会了解到,当时他们这里许多人亲眼见证这片沿海滩涂变成“鸟的天堂”。这个创新设计源于2019年的一次台风观测:当潮水淹没滩涂时,无处落脚的鸟群只能在空中疲惫盘旋。
当时,管委会租下了紧临海堤的鱼塘,在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协助下,通过改造地形、控制水位和植被,将这个720亩的鱼塘打造成为高质量的固定位水鸟高潮位停歇地。高潮位时,这里吸引了大量水鸟,成为鸟类安全的休憩场所,高峰时有多达18万只水鸟在此停歇。而后,管委会相继修复了4500亩黑嘴鸥繁殖地在内的1万亩潮位栖息地,并启动了川水湾1.9万亩海岸带湿地修复工程,也逐渐形成“政府+科研+公益组织”的湿地生态修复模式。
设在沿海经济区的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近年来,一直在加强条子泥区域候鸟种群数量的监测,并尝试解码底栖生物“食谱”与水鸟“族谱”的关系。剖析沙蚕、小虾、贝类等50多种底栖生物的生态链,为勺嘴鹬等珍稀物种提供精准保护方案。
“鸟类不会说谎,数量是最真实的生态答卷。”正如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杨洪燕所言,条子泥湿地在鸟类保护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监测数据显示,勺嘴鹬全球不到600只,而真正能参与繁殖的数量仅有400余只,目前,勺嘴鹬全球种群下降速度从十年前的26%降至5%。
条子泥整体湿地里边的水鸟是逐年增多,而且上升趋势非常快。“比如说去年我们的最高峰值就是30万,这是一个很大的体量,其中就包括很多珍稀濒危鸟类,像小青脚鹬,2024年秋季,在此观测到2400余只,整体应该接近3000只。”
和杨洪燕一样,为候鸟和湿地忙碌着的还有条子泥的工作人员。条子泥湿地运营部主管金娟从2020年1月23日来到条子泥,五年间,她见证了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蜕变。“当时来到条子泥,这里一片荒芜,脚下是石子路,房屋都没有,是很原始的海边状态。”
经过11个月的建设,条子泥湿地才形成一个较为正式的景点,游客可以驱车或步行,自由进出。以2015年为转折,条子泥开始把围起来的鱼塘还原成湿地。金娟说,以前滩涂承包给渔民,现在“承包”给鸟儿。十年来累计修复湿地超6万亩,实施海岸线生态修复27.6公里。
观鸟经济:鸟来了,观鸟的人也来了
水上乐园。摄影/李慧
生态改善的直接效应是鸟类数量激增。数据显示,条子泥湿地观测到的鸟类数量较往年增加3万只,种类新增13种。截至2024年,条子泥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已增加至414种。这一变化催生了蓬勃发展的“观鸟经济”。
鸟来了,观鸟的人也来了。“在观鸟信息平台上看到黑脸琵鹭现身条子泥的消息后,我便迫不及待来到这里。”来自徐州的张广志举起一臂长的长焦镜头,寻找黑脸琵鹭的踪迹,“这种鸟十分珍稀,希望能成功观测并记录到它们的身影。”
在720亩高潮位栖息地的观鸟平台,一群游客通过高倍望远镜观鸟。李芋是上海人,趁着周末带女儿来观鸟,经过专业导览员的讲解,孩子认识了多种鸟类的名字:“反嘴鹬嘴像镰刀,它叫‘翘嘴娘子’,24元的门票花得很值得。”
金娟告诉《新民周刊》,她刚统计完2024年的数据,观鸟经济带来的经济十分可观:2024年全年售票30万余张,还不包含老人票和儿童票。观鸟全年各项收入同比增长50%,单日门票收入破万已成常态。高峰时一天接待200多位观鸟爱好者。
东台市弶港镇是距离条子泥最近的镇子,小镇人口不过5万。镇街虽小,每逢观鸟季节,小镇的宾馆民宿总被观光客和拍鸟人挤得满满当当。
每天日出前夕,整条街都会在沉睡中早早醒来,通往海滨的道路上,一辆辆汽车首尾相接,赶着去条子泥观鸟、拍鸟、看日出。条子泥景区的讲解员沈丹丹一眼就能分辨出普通游客和观鸟人:普通游客看两眼拍个照就会走,他们还体会不到观鸟的乐趣,而观鸟人往往会看很久,她经常看到有家长带着孩子扎起帐篷,一待就是一整天。
金娟表示,本地居民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政府把条子泥圈起来还要收门票,现在慢慢吃到了景区的红利。弶港镇九十多家饭店,节假日的时候几乎是家家爆满,有的餐馆从下午1点钟翻台到下午4点,仍有人排队。距离观鸟点最近的巴斗村,新建了12家特色民宿。“旺季时一间海景房价格达千元仍供不应求。”民宿经营者陈海生说,他家将祖传渔屋改造成“听潮小筑”,旺季时需提前三个月预订。
金娟告诉记者,原来只有零星的观鸟爱好者,现在不仅来看鸟的人多了,以湿地观鸟、亲近自然为主线的生态研学游、亲子游也持续升温。
目前,条子泥湿地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等机构合作,打造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湿地知识,观察鸟类习性,参与底栖生物调查。2023年研学团队接待量突破5万人次,成为景区可观的收入来源。
“鸟导”丁剑明曾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如今成功转型,将爱好变成工作。“我会带着游客拍摄各种鸟类,告诉他们在哪个点位看什么鸟,哪些区域禁止涉足、航拍。”说着,丁剑明从车里拿出一本笔记本,“每年什么时候会来什么鸟,在哪个点位观测到多少,我都会记下来。从数量的增长,我真切感受到生态越来越好了。”
巴斗村: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距离条子泥湿地仅三公里的巴斗村,曾是典型的海边渔村。黄海湿地申遗成功,彻底改变了巴斗人围垦滩涂发展经济的滞后局面,也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夏日时节,行走在巴斗村乡间小路上,路两旁造型别致的楼房十分显眼。房屋外墙上绘着帆船、海岛、贝壳等图案,路边立着渔民抬鱼篓等海上劳作的小品雕塑。巴斗村党总支书记叶勇告诉《新民周刊》,巴斗村是个小渔村,200多户600多人口,祖祖辈辈靠出海捕捞为生,全村原有大小渔船110多艘。
21世纪初,巴斗村响应国家号召减船转产,推动渔民“洗脚上岸”,利用周边上万亩滩涂发展特色海水养殖,村里有近60%的村民从事水产养殖。现在,出海捕捞渔船仅保留20多艘。“村集体领办经营众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精养规模达2000多亩,家家有股份、年年有红利。”
江苏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村民王潘华,是巴斗村第一批从事水产养殖的渔民,他承包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亩,品种主要有梭子蟹、青蟹和小白虾。王潘华感慨地说:“原来出海捕捞靠天吃饭,辛苦一年也就挣十几万,现在海水养殖小白虾、青蟹,一年能挣50多万。”王潘华靠着朋友圈,还把当地的海鲜卖到了全国各地。
随着来巴斗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开饭馆、办民宿成为村民致富的新项目,也让当地很多村民选择回乡创业。很早离开家乡的祁兰芳,如今回到村里开起“巴斗渔娘”饭店,推出富有特色的“巴斗三鲜包”,以海鲜为主料,汁多鲜美,好评如潮。祁兰芳说,现在她每天早上在饭店厨房里开直播,和一万多网友分享家乡的味道。
为了让游客与渔民零距离接触,更能体验渔家文化,巴斗村还利用渔民自家闲置房屋发展民宿。2021年村民们开始尝试跨界发展,他们把自家的房屋进行改造,开办民宿,有村民6个房间天天客满,节假日都要提前一个星期预订。
游客停留时间长了,渔村文化也开始焕发新生。“嗨的哟来,吭呀!吭呀个号来,哎咯……”十多名渔民打扮的中老年人,正在表演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弶港渔民号子,高亢的号子声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围观。
村民将“海上迪斯科”采贝群舞、“渔船号子”、“钩蛏小曲”等传统劳作方式开发成旅游项目。民俗表演《渔号子》成为游客必看节目,老渔民王金富因此成为网红演员:“以前在海上喊号子为鼓劲,现在为游客表演,月收入多了三千块。”
“现在村里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通过‘旅游+’‘生态+’模式,走渔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叶勇说,2021年,村集体积累资金突破1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每户每年可分得红利5万余元。巴斗村人不仅端上了“生态碗”,更吃上了“绿色饭”。
夕阳西下,巴斗村的海鲜一条街灯火初上。叶勇陪同最后一批观鸟游客走向观景台:“十年前这里只有鱼腥味,现在空气中飘着咖啡香。”
绿色财富:生态经济的多元探索
零碳赛道。摄影/余乐
在条子泥湿地周边,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层出不穷,形成多点开花的绿色发展格局。
盐碱地变身“聚宝盆”。条子泥周边曾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江苏省沿海集团采用专利技术——从离子代换型改良剂到菌藻协同修复技术,使得土壤盐分降低超20%、亩产突破1000公斤、土壤有机质提升30%。改良后的土地用于稻虾共作,不用农药化肥,既保留湿地特性,又为鸟类提供食物链。
江苏省沿海集团开发的“海滩富锌米”成为市场新宠。这种在盐碱地上种植的大米锌含量达30mg/kg,是普通大米的两三倍。58岁的卢基华,东台本地人,过去承包村里的流转土地种水稻,2018年被公司“挖”来开发盐碱地,卢基华被聘为田间管理负责人,带着36名农民种植1.2万亩农田,年人均收入10万多元。
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东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四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1.2万亩绿色有机农田每年收获水稻、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8300吨;2.6万亩“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养殖梭子蟹、基围白虾等水产品年产2万吨;打造“条子泥”农产品品牌,包含二大类18个细分品种,年总产值6亿元。如果算上从上游饲料到下游加工,拉动整个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再算算社会账:除了吸引卢基华这样的职业农民30多人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基地的种植板块每年忙季还面向周边招募季节工,每年用工超3000人次;水产板块则是对外发包,累计带动近1万名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森林经济也在蓬勃发展。距条子泥23公里的黄海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森林覆盖率超85%,负氧离子平均含量达5200个/立方厘米。公园打造了“森林奇遇亲子节”等特色品牌,仅第二届活动5天就接待游客近5万人,综合收入超531万元。
度假区内的业态创新令人瞩目:共享单车、智能萝卜车串联起森林小火车、彩虹滑草等体验项目;木育森林科普馆、1965木工厂成为亲子热点;40米高的“森林之眼”观景台日均接待上千游客。“我们把旧木器厂变‘创意街区’,原防火塔变‘森林之眼’,废弃仓库变‘度假酒店’。”公园负责人介绍创新理念。这些改造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碳汇交易开辟新路径。黄海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作为全国首家零碳旅游度假区,森林碳汇交易“钱”景广阔。“每一棵树都是生态银行。”度假区碳汇项目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开发更多碳汇产品。在黄海森林公园举办一场零碳婚礼,到条子泥湿地开启一次零碳研学,在美丽海湾最美大堤上零碳骑行,这些在生态厚土、零碳枝干上发出的“新芽”正引领生态旅游新时尚。
向海而兴的不仅是文旅产业。盐城坐拥江苏最长海岸线和最大海域面积,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年均光照时间超2000小时。这里可供开发的海上风电和光伏资源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
目前,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居全国城市第一位。中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国家能源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合资建设的国华投资东台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年均发电量约11亿度,可满足近200万居民年用电需求。
暮色中的条子泥湿地,晚霞为万只归巢的飞鸟镀上金边,新生的碱蓬草在滩涂铺开红毯。在这片候鸟用翅膀丈量的热土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发布于:上海市嘉喜配资-股票开户配资-配资操盘开户-配资网站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