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混动车”的认知,其实早就定型了:节油有极限、技术见顶,能省的早就省到底了。
尤其是比亚迪的DM-i系统,自从有博主全程直播跑出“1977公里不补能”的纪录后,大家更是认定:它已经做到天花板了。
毕竟,都1977km了,发动机和电池的能力都榨干到了极限,还怎么提升?
但最近的一条消息,直接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
比亚迪宣布,第五代DM技术再次进化——NEDC工况下的百公里亏电油耗降到2.6L,比之前的2.9L又低了10%。
而且这次不是自说自话,而是通过了国家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的认证,属于实打实的数据。
最关键的是:
这个更低的油耗,不只是新车才有的待遇,老车主也能通过OTA远程升级实现。
展开剩余85%听到这,估计很多人下意识就不信了:
“啥都没换,硬件不动,光靠软件就能让油耗下降这么多?”
是技术革新,还是噱头炒作?这事儿,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
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不妨先聊一个现实的问题:
为啥很多燃油车油耗高?到底高在哪儿?
仔细研究过的人可能知道——问题常常出在两个场景上:“走走停停”和“升档降档”。
说通俗点就是:
你开着油车,时速50公里,眼看着挺顺,结果前方一个红灯,你踩了刹车,停住了;
而刚才那段“时速50公里的动能”,根本没派上用场,就直接白白浪费掉了。
如果一趟路上遇到多个红绿灯、加上早晚高峰堵一堵,那油耗飙到每百公里10升以上都不稀奇。
再说变速箱这块:
油车一加速,变速箱就升档;一减速,又得降档,反复切换;
它靠这种方式,来调整发动机的转速,试图维持在一个“相对省油”的区间内。
但问题也很明显:这套逻辑太被动、太滞后了,对路况特别敏感,很难始终保持在最优状态。
这两个难题一结合,于是乎,明明汽油的能量密度很高,但油车的油耗还是下不去。
90年代时,丰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着手解决并落地,于是油混汽车出现了。
简单点说就是,它们巧妙地做了一个系统:
它把燃油机、电动机、电池“打包进一个系统”里,并用ECU电子控制单元来统筹调度。
堵车时,纯电起步,发动机歇着;
加速超车时,电油齐发,一起拉扯;
滑行刹车时,不让动能浪费,反而还能回收一点电能。
这样一来,有效地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一部分问题,油耗于是相对过去,有了极大的提升。
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承认,这种混动也有着很大的局限:
毕竟,调校依赖经验、动力偏弱、电池太小,更多是“工程理想化”产品。
随后,直到比亚迪超级混动的诞生,才真正完美解决了“纯燃油车的弊端”。
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
第一,把电池做大。
这在堵车时,等红绿灯,甚至下坡时,能量回收都能拉满:
不像丰田那样,只能回收一点点电量,还是存在大量浪费。
第二,把发动机变“聪明”了。
它不再是“时刻待命、反复升降档”的老黄牛,而是根据路况智能切换角色:
比如在市区堵车,它专心发电不介入驱动;
但一旦到了高速巡航,它会通过直驱离合器“亲自上阵”,直接驱动车辆——
因为这时候的发动机能,刚好处在最省油的状态工作。
第三,用强大的控制系统统一调度。
简单来说,就是做了一套智能控制系统:
啥时候用电、啥时候用油、啥时候混合驱动,都靠它动态判断、智能切换。
不是靠死规则,也不是靠驾驶员控制,而是算法说了算。
这样一来,自然而然的油耗就变得很低了,直接出现了我们提到了“1977公里”的记录。
但问题是,算法这个东西它不是“一成不变”,还是会存在优化的空间,以做更合理的判断。
所以,最近才出现了“第五代DM技术再次进化”,亏电油耗降到了2.6升。
说白了,这并不是吹牛,这是基于这个算法优化的结果,是“技术进阶让用户出行更省”。
这也意味着,像秦L DM-i和海豹06DM-i 这样的车,以满油满电跑2100公里为例,加满一箱油直接少花40-50元 。
实话实说,这样的选择还是很有担当的:
因为这样的好技术,大可以放在新车上,给销售造势,让人“用钱包投票”。
但比亚迪没有这么做,反而选择向所有老车主推送——不管你是10万内的车型,还是几年前的老车。
要知道,这背后可不是改一段代码那么简单,而是牵一发动全身:
你电控策略变了,电池调度、发动机逻辑、能量回收、热管理…全部都要重新适配测试。
那为什么还这么做?
很简单:省钱,是一回事;让用户感受到“我被尊重了”,才是更深一层的东西。
说到底,新能源车不是卖一个盒子,而是卖“持续进化的可能”。
而愿意真金白银去兑现这份“可能”的车企,才是真的走在前面。
发布于:湖北省嘉喜配资-股票开户配资-配资操盘开户-配资网站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