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结束后的十分钟里,我始终没有离开座位。屏幕上的字幕缓缓滚动,而我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电影票根,仿佛那上面能拓下1937年的灰尘。
作为从小接受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的人,我本以为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苦难早已有了抗体——曾经去过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课本里反复出现的数字、甚至刷到相关短视频的时候,不痛不痒,只是存在。但《南京照相馆》却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了我自以为已经淡忘过的记忆。
影片最残忍的不是屠杀场面,而是那些等待被认领的照片。电影里,照相馆学徒把无人认领的照片按日期钉在木板上,木板越来越厚,像一座沉默的坟。
导演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让苦难沦为奇观。当日本兵踹开照相馆大门时,镜头反而转向了暗房里正在显影的相纸——侵略者的皮靴在药液里投下扭曲的倒影,而相纸上逐渐浮现的,是一个南京女孩穿着旗袍的温柔侧脸。暴行与美好在化学反应中重叠,这种对比比任何血腥画面都更令人战栗。
作为一个在和平年代长大的女性,我曾对“历史责任”这个词感到疏离。但影片中那个坚持给每个死者拍照的女摄影师让我看见了另一种可能: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抵抗。当她说“要让他们的脸被看见,而不是他们的尸体”时,我耳边响起的是爷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死了,魂还在相片里。”
散场时,我注意到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在出口处用手机翻拍剧照。她的屏幕定格在一张1937年的结婚照上——新娘的珍珠耳环在黑白影像里像两粒微光。女孩把照片设为手机壁纸,抬头对她妈妈说:“这个人好像和我有点像。”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南京照相馆》真正想冲洗的,不是1937年的底片,而是今日的我们。
走出影院,庆园街的路灯正在亮起。一个卖玉米的老大爷推着摊车从我身边经过,他的吆喝声和电影里1937年的背景音奇妙地重叠了。所谓历史,从来不是纪念馆里封存的标本,而是此刻我们手里这些在那个年代难以企及的食物、是我们看到的繁华的城市、灯火通明的街道。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居安思危、吾辈自强!
发布于:北京市嘉喜配资-股票开户配资-配资操盘开户-配资网站排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